主页 > 新闻动态 > 媒体关注 >
新闻

书展上的“美书秀”

2016-08-20 14:08|来源:解放日报|吴越|

        这两年,上海书展序馆中的“展中展”——“最美的书”人气越来越旺,斩获“中国最美”与“世界最美”称号的书籍集体“空降”,面向大众,呈现种种美态。
 
        虽然为了保护书籍,人们要隔着玻璃罩子才能一睹美颜,但对设计界专业人士和普通市民来说,和“最美的书”如此近距离接触,依然让人兴奋。
 
        那么,这些“最美的书”背后有着怎样传奇而动人的故事呢?
 
 


旗开得胜
 
        虽然“中国最美的书”评选在2003年才正式启动,但早在上个世纪,上海书籍就曾与德国莱比锡图书展数度结缘。其中,最为传奇的一次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朵云轩以木版水印手工仿印的古书《十竹斋书画谱》,拿下莱比锡书展上“最美的书”大奖。当时,身为出版人的祝君波注意到了这个好消息,并在心里种下了一个莱比锡情结。可惜,因为种种原因,作为出版大国的中国,此后与这一评选活动多年不曾发生交集。
 
        2001年,调任上海市新闻出版局的祝君波再次想起了莱比锡,在时任局长孙颙的支持下,他开始寻找中国出版重返莱比锡的道路。2003年,上海市新闻出版局与德国图书艺术基金会取得联系,同时在国内设立了“上海书展·中国最美的书”的评选,面向全国评选出16种最美的图书。次年,这16本书被送至莱比锡,参评“世界最美的书”。
 
  令人惊喜的是,“中国最美的书”首次出征便旗开得胜,由河北省装帧设计师张志伟设计的《梅兰芳藏戏曲史料图画集》一举夺得“世界最美的书”金奖。这个奖项无疑给“中国最美的书”评委会这个年轻团队以极大的鼓舞,它证明了“中国最美”的含金量,并为今后十几年评选活动的顺利开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接轨国际
 
        在评选模式上,“中国最美的书”与“世界最美的书”接轨,邀请国内外评委进行多轮票选。
 
        每年6月到10月底,评委会向全国出版社、工作室和设计师征集书籍。11月中旬,待候选书籍全部到位,来自国内外的顶级设计家组成的评委便聚集在新闻出版局会议室内,开始紧张的评选。
 
        一早,评委们先自主翻看候选的几百本书籍,进行个别交流;中午,进行第一轮投票,每位评委投票选出自己最欣赏的40本书,当场由电脑统计得票最高的图书进入下一轮;下午,评委们再从这40本书里投票选出最好的20本书,遇上票数并列的情况,评委们还会争相为自己心仪的书籍拉票,有时也会出现几本书并列获得“最美”荣誉的情况。
 
        为了避免遗珠之憾,这两年评审程序又增加了一个环节。那就是,在第二轮投票前给每位评委一个“拉票”的机会,向其他评委推荐自己最中意的两本书。
 
        “除了做法上与国际接轨,理念的转变同样至关重要。”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对外交流与合作处处长武幼章说。
 
        过去,国内是以一种分割的眼光看待一本书的装帧设计,往往会分开来评价它的封面设计、版式设计、插图等等方面。但莱比锡“世界最美的书”评选所传递出来的理念是,书籍设计要追求整体艺术效果和制作工艺与技术的完美统一。
 
  武幼章介绍说,近年来书籍设计的趋势,是设计师从一开始就参与到整本书的策划、定位和内容,形成一个整体的概念和感觉,而不是像从前那样等整本书内容都完成后再由设计师接手。获评2015年“中国最美的书”的《上海字记》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设计者姜庆共既是一位资深的设计师,同时也是本书的作者。这本书的整体设计充分反映出作者研究和论证的艰辛。所以第一次参选,就获得了全体评委的一致认可。
 
 
出人意表
 
        十几年的评选活动办下来,评委会觉得最值得一提的是,文化品牌的形成及对年轻设计师的扶持。
 
        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一直是个备受关注的话题,“中国最美的书”的评选一步步靠实力闯出国际影响力就是个实实在在的例证。截至2015年11月,13届“中国最美的书”评选活动,共评选出“中国最美的书”271种,其中有15种同时获得了“世界最美的书”称号,几乎年年不落空。
 
        获奖的书籍中,有不少出自青年设计师之手。对他们而言,“最美的书”的评选为他们架起了一个通向世界舞台的桥梁,只要有创意、有实力,就能和世界顶级的书籍设计师们同台竞技。一旦脱颖而出,就能获得世界的关注,助飞今后的职业发展。
 
        此外,“中国最美的书”的评选也对行业的发展起了引领作用。
 
        曾经有同行质疑,“中国最美的书”评出来的很多都是特立独行、并不会大规模在书店售卖的书。但武幼章认为,在不脱离大众阅读品味的前提下,“中国最美的书”还应该具有行业风向标的特点,应该更具包容性。
 
        比如今年获得“世界最美的书”称号的《订单——方圆故事》,就大胆采用了编织包装纸作为封面,材料并不高级,却独具一格。较高的工艺要求使得这本书不能大规模生产,但这并不妨碍它为中国书籍设计业作出新探索,提供新思路。
 
  就像书籍设计大师、清华美院教授吕敬人所言,从装帧到书籍设计的称谓改变,背后也能折射出时代阅读的文化理念。最美的书无需光彩夺目,重要的是编辑设计思路与文本结构传递的出人意表。
 
 
延伸
 
“世界最美的书”评选小传
 
        “莱比锡书籍艺术博览会”曾于1963年进行过一次“美丽的图书”的评选。
 
        自1991年起,则每年固定在德国莱比锡书展上,由德国图书艺术基金会、德国国家图书馆和莱比锡市政府联合举办“世界最美的书”评选活动。参赛的图书涵盖文学、艺术、科技、教科书、非文学类等各个类别。活动吸引了世界上几十个国家参选,代表着当今世界书籍艺术的最高水平,是目前世界上最具权威的国际性图书艺术评奖。
 
        “世界最美的书”每年从各国选送的“最美的书”中,评选出金奖、银奖、铜奖、鼓励奖在内的14项大奖,并于世界各大书展中展出。
 
        1959年,我国首次参加“莱比锡书籍艺术博览会”。
 
  自2003年开始,上海市新闻出版局每年向全国组织“中国最美的书”评选,以参加次年度“世界最美的书”评选和展出。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