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新闻动态 > 媒体关注 >
新闻

目击与思考上海文化从高原攀向高峰,毛时安《攀登者》首发

2019-08-20 15:17|来源:上观新闻|作者:钟菡|

 
       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评选揭晓,上海出品的图书《战上海》、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等喜获6个奖项。该如何认识这些优秀上海文艺作品的特色和成就,并进一步创作更多优秀作品?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毛时安携新书《攀登者——上海文化的目击与思考》8月19日在上海书展首发并签售,在书中,他评价了上海这些年获得重大国家奖项的作品,它们是上海攀登的足迹,见证了上海文化界从艺术高原到高峰作为攀登者而努力攀登着的过程。
 
       揭开红色文化作品获奖背后的奥秘
 
       为何上海出品的红色文化作品能有这样好的成绩?毛时安认为,上海在红色文化创作上一直有一种观念的前瞻性,强调用与时代同步的艺术观念引领创作。红色文化在上海有非常深厚的历史文化土壤,作为中国工人阶级大本营,很多红色刊物都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从上海兴起,左联和左翼电影运动也在上海带领中国电影取得了令全世界注目的辉煌成就。1964年提倡现代戏的时候,上海在革命历史题材中创作了许多直到今天依然脍炙人口的作品,比如沪剧《芦荡火种》、舞剧《白毛女》、京剧《智取威虎山》等。改革开放后,红色文化作品一直是上海的重要创作题材,并且屡屡获奖。如舞剧《永不消失的电波》在十二艺节中带给全国各地的观众深切震撼。杂技剧《战上海》用杂技形式展现上海解放的历史进程,用大胆的想象力把杂技和历史叙事做了完善的结合,效果令人惊艳。
 
       在海派文化、江南文化中,同样诞生了沪剧《敦煌女儿》《挑山女人》,昆曲《班昭》等经典文艺作品。毛时安认为,上海是一座有着完全不同于其它城市的文化底蕴的城市。江南文化的柔韧,海派文化的包容创新,红色文化的坚定信仰,共同构成了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色。“这次‘五个一’工程的获奖作品印证了三种文化结合所产生的巨大文化效应,上海文化要不断发展,要把三种文化进行有机整合,按照时代的要求不断进步。”
 
       四十年来,目击上海文化的无畏攀登
 
       毛时安从事文艺评论已经四十年了,四十年来,他看着上海文化一路走来的全部艰辛和努力,乃至结出的满树繁花,累累硕果。“在上海,我看见无数的文学家艺术家,一代接着一代,像黄浦江的潮水,一浪接着一浪,生生不息地向着艺术的高峰无畏攀登的身影。这就是书名《攀登者》的缘起。我和他们一起工作,把时代和人们的喜怒哀乐写入自己的作品中,把这座城市的精神和力量,把寻常百姓平凡而伟大的生活、灵魂,变成作品里人物灵魂悸动的心电图。”
 
       收在文集中被评论的作品大都是新世纪以来,上海得过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奖、华表奖、金鹰奖、茅盾文学奖的文艺作品。这些作品凝聚了上海作家艺术家们创造的心智,展示着上海文化的时代标高。“我希望这些评论有助于观众读者更深入欣赏理解优秀作品的精髓,并从中了解这些年上海文化走过的历程。”
 
       毛时安也在评论和参与中见证着这些年上海国际电影节、上海书展等重大节庆活动越办越好,不但有全国影响,甚至产生了国际影响力。今年十二艺节期间,大众看到了一批上海创作的引领性作品。“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上海文化要纳入国家发展的大格局来考量。上海当下要做的是在努力由高原向高峰的攀登过程中发挥引领作用,这也是上海文化应该承担的使命。”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