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新闻动态 > 媒体关注 >
新闻

融合破圈成潮流,今年上海书展的“变”与“不变”

2020-08-13 10:54|来源:解放日报|作者:施晨露|
“特意带两个女儿来感受书展氛围!”昨天一早,洪女士夫妇带着两个孩子排在上海展览中心延安中路入口的队伍前列。熟练地滑开手机屏幕,调出4个人的健康码,再点开购票二维码界面,递上两张身份证和包含两个孩子身份信息的户口簿,经过一一测温,一家四口走进安检篷房,开始书展之旅。花了几秒钟人脸识别绑定,经过闸机后,她叮嘱两个女儿“赶快再戴上口罩”。
 
疫情防控形势下,一届特殊的上海书展拉开帷幕。读者的参与规则有些变化,但热情不变;展会的呈现形式有些变化,但服务观众的宗旨不变。
 
细致 书展防疫有“三道防线”
 
今年的重点是消毒,早上开展前1个小时、日场与夜场间1个小时都会全面消毒,闭馆后还会大消毒。
 
“请佩戴好口罩!保持距离,不聚集!”穿着志愿者外套的上海理工大学出版印刷与艺术设计学院大一学生王月,举着温馨提示牌在中央大厅巡回。“开幕第一天,要提前准备,早上7时30分就到了。”王月从安徽到上海读大学,因为喜欢书,主动报名做书展志愿者。书展期间,志愿者30人一个班次隔天在书展上岗。“开幕前做了培训,包括场内防疫须知,主要馆区位置等。”王月说,今年志愿者多了个任务,提示告知读者如何在线参与书展。
 
今年书展,大家把细致防疫放在首位。世纪出版集团印刷发行部主任孙肖平说,世纪馆、世纪·国学馆设置20多个放置口罩、消毒湿巾等防疫物资的服务点位,准备了近2000个口罩随时更替。“今年书展是疫情防控常态化期间在展览中心举办的第一次大型展览会,我们制定了防疫工作指南、消毒工作流程和应急方案。”上海展览中心运行服务部主任王志峰形容防疫为“三道防线”,第一道在入口处,包括测温、一人一证绑定、用预约制控制参观人数;第二道是在展馆内设置防疫室和临时留观点,处理突发情况;第三道是在展厅内采取每两个小时循环消毒。“读者都很配合,第一天运行比较平稳。”
 
“亲爱的读者朋友们,感谢光临上海书展,日场将于下午5时结束,请抓紧挑选心爱的图书。5时整,我们将进行场馆防疫消毒,请尽快有序离场。因疫情影响给您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如果未能尽兴,可以通过上海书展线上平台继续参与上海书展的各项活动,谢谢配合。”下午4时36分,展馆内响起两遍广播。下午5时,场内读者几乎都已离开。工作人员开始日场与夜场之间的消毒防疫。“以往的重点是保洁,今年的重点是消毒。早上开展前1个小时、日场与夜场间隔的1个小时都会全面消毒。闭馆后还会大消毒。”场内消毒保洁团队负责人朱韵毅说。
 
晚上6时15分,友谊会堂一层,日本茑屋书店以“在这座城市,可以看到未来”为主题举办发布会,预告12月将在上生·新所开出上海首店。茑屋投资(上海)有限公司中国总代表兼董事长野村拓也上台的第一个动作是掏出手机,他说:“两个星期前我回到上海,刚刚经过14天隔离。看,我的健康码是绿的。”
 
融合 直播间成新书首发阵地
 
“云首发”为海内外作者提供便利,不出家门就能体验“首发”。青年编辑成“云端”荐书主力。
 
每年上海书展都是重磅新书首发地。今年,直播间成为新书首发的主阵地。“云端”荐书的既有樊登这样的专业领读人,也有各出版机构的社长、总编辑。其中,青年编辑成主力。
 
上午10时30分起,贾忠贤、张冉、许苏宜等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音乐出版社的青年编辑先后走进世纪直播间。“青年编辑的经验和阅历虽不及资深编辑,但他们中一定会产生中国图书行业的领军人。从过去被动等待买书,到主动出击介绍自己的书,尽快适应新方向、新浪潮,更准确地将新书亮点传递给读者,正是‘乘风破浪’题中之意。”负责策划的云间世纪运营总监吴玲说,这一系列直播名为“乘风破浪的世纪青年”。
 
12时,一场只有主持人串场的“云首发”登上中央舞台。现场见不到常规新书首发式上,作者、编辑现场解说的场景,甚至也没有成堆新书。大屏幕上,青年学者郑子宁第一个“云”亮相,推介《东言西语》。这是一本从方言角度解码透析汉语语言文化的新书。郑子宁用沪语向上海读者打招呼,抛出一个个问题:“普通话的‘上海’和沪语的‘上海’,哪个发音更接近古人的说法?”“大家都知道汉字有形声字,同一个偏旁比如‘各’,为什么‘洛’‘格’的发音相差这么大?”
 
“‘云首发’为海内外作者提供便利,同时让读者不出家门享受‘首发’体验。”现场为读者服务的新华传媒工作人员说,请作者签名是很多读者来书展的一大目的,“云首发”新书提前备好了签名本,还加盖特制的2020上海书展纪念章,可同步在线下单,“即便读者不能前来书展,也能留下特殊的书展记忆。”
 
潮流 以文创为桥梁传承文化
 
开发文创的宗旨是希望读者“日用而不知”,潜移默化中接受熏陶,不知不觉参与文化传承。
 
近年来,从图书衍生的大出版产业越来越成为书展的一个亮点。
 
下午2时30分,《晚清上海生活史——小校场年画中的都市风情》在西阳光篷首发,与新书一起亮相的还有上海图书馆开发的小校场年画系列文创品。台上,身着“猫蝶”T恤、背着“繁花猫戏”杜邦纸包,走秀带货的模特正是上海图书馆的馆员。“叶吉”便利贴、“长春富贵”料理盘、“状元桥”牛仔包、“马到成功”胸针书签等吸引不少读者驻足。
 
“猫在传统年画中有祛灾辟邪、祈福迎祥的寓意。”上海图书馆副馆长林峻解读其中“门道”。“小校场年画现存1000多幅,上海图书馆藏有300多幅。小校场年画的颜色不像传统年画那般,而是运用了禅绿、石青、普蓝、绯红、米白等饱和度更低的色彩,看起来很接近如今流行的莫兰迪色。产生于晚清至1910年期间的小校场年画,与上海的历史不无关系,当时的艺人们采用大量进口颜料,谁说这不是开放、包容的海派文化的体现?”林峻说,开发文创的宗旨是希望读者“日用而不知”,潜移默化中接受熏陶,不知不觉参与文化传承,“年画虽不再是今天的潮流,但推陈出新,通过文创这个桥梁,就能与今天的潮流发生关系,依靠生活来‘保鲜’。”
 
在上海印刷集团“尚映书坊”展位,记者看到一组有趣的“建党百年红色文创系列”,刻着“真理的味道有点甜”的巧克力,刻有“不忘初心”字样的“初心”檀香皂,孙中山故居造型的音乐收纳盒等。工作人员潘弋说,为建党百年推出的系列文创结合了印刷集团与字体、印刷有关的元素,“有些产品还在预订阶段,来询问的读者不少”。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