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新闻动态 > 媒体关注 > 活动快讯 >
新闻

上海书展·十年之变

2013-08-10 09:10|来源:新闻晚报|徐晶|
十年之前,我不认识你,你不属于我。
 
陈奕迅金曲《十年》里的这一句歌词,其实也适合我们今天要谈的主题——上海书展。
 
从一滴水里可以看到世界。从这个角度来说,上海书展,其实也是过去十年来,我们的文学、阅读、图书、文艺评论、商业、电子商务、城市文明等发展和推进的一个缩影。
 
十年间,我们亲历了图书市场巨大变革。
 
2004年,当第一届上海书展开幕,当当网还只是一位到处找融资的“卖书郎”,我们还没听说过亚马逊或京东,大多数市民对 “网购”还没有什么真实感觉,实体书店的日子还过得比较笃定。而书展现场凭门票购书可打8折的优惠,仅从价格来说就有强大的吸引力。
 
2013年,上海书展开到了第十届,包括当当网在内的电商渠道已经占据了30%左右的国内图书销售份额并且这个数字还有可能继续扩大,人们可以在网站上以6折左右的价格买到所需的图书,一大批的民营、特色书店相继关闭或者迁址。去年,上海在全国率先推出扶植实体书店政策,今年书展期间将首次引入十家中小微、专精特品牌书店,相信上海经验也将为全国出台扶持实体书店政策提供借鉴。
 
十年间,我们感受了上海书展逐年增加的热度。
 
2004年,首届上海书展的人流量接近20万人次,各类活动一百多场。 2013年,书展人流量预计将在去年30余万人次的基础上再创新高,各类活动超过600场。上海书展每一项新举措都令人印象深刻:POS机消费、开辟夜场、增加快递服务,等等。在一片关于“阅读式微”的声音中,上海书展在倡导全民阅读价值、营造城市阅读氛围、提升城市文化气质方面,提供了成功的样本。
 
当然,十年间,我们也经常困惑于经济和商业裹挟文化的力量。
 
2004年,博客还是一种非常时尚的存在,很多专业和非专业的评论人,热衷于在自己的博客上发表长篇大论,我们经常会根据他们的指点选购、选读图书。
 
2013年,我们已经有了微博和微信,但认真而负责任的文艺评论越来越少,很多名人微博都成了“托儿”的代名词,我们的习惯做法变成“但凡某人说好看的,千万别去看”。
 
在诺奖之夜致辞中,上海书展的老朋友莫言说:文学和科学相比确实没什么用处。但文学的最大用处,也许就是它没有什么用处。
 
如果说“无用”令文学“伟大”,那么一个书展之所以“有用”而“伟大”,是因为,它把文学、文化,通过具象、生动、亲切的形式带到了广大市民中间,它展示了我们同时代最深刻、最高端、最前沿的思想内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重要的是,它对一座城市润物无声的精神滋养和气质塑造,将在更长远的时间内,以更令人欣喜的方式,逐渐显现出来。
 
这是一座城市和她的市民,需要这样一个高品质书展的理由。 (晚报记者 孙立梅)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