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新闻动态 > 媒体关注 > 聚焦现场 >
新闻

上海书展——为读者的书展

2013-08-05 09:29|来源:中国新闻出版网|梁丹妍|
上海书展是为读者的书展。
 
还有不是为读者的书展吗?就直接的展览主体业务内容而言,有的。譬如法兰克福国际书展,就是为版权交易而办的书展,直接为读者购书服务在书展上是非常次要的事情,通常情况下,读者要在展台上购书,几乎不大可能,因为那些书都是版权交易的样书。又譬如北京国际书展,与法兰克福国际书展是同一类型。再譬如北京图书订货会,则是为出版社和发行商订货而办的,常常有读者误入,当然是扫兴而归。眼下出版业对图书订货会的需求越来越弱,出版社视参会如同鸡肋,今年北京图书订货会主办方便谋划增设读者购书,增强为读者服务的功能,却也还有待进一步实践和完善。
 
我曾经参加过的一些海外书展,差不多都以为读者服务为主。伦敦国际书展、法国国际图书沙龙、日内瓦国际图书沙龙、纽约书展、巴西国际书展、南非国际书展、新加坡世界书展以及香港书展、台北国际书展等,我印象中都是以图书零售和读者服务为主的书展。记得在巴西书展上,偶遇一群又一群的中小学生,孩子们在那里又是买书,又是吃快餐,快活至极。在这些展会上,版权交易自然还是会有,订货交易也会有,但那都是交易商之间的事情,似乎一般不会影响到读者们的文化享受。
 
上海书展就是本着读者至上、服务读者的理念来办的。一办就是十年,已经提升成为全国性的书展,但依然是一个属于上海这座城市读者的书展。
 
一开始,我对上海书展有过误会。八九年前,我在中国出版集团的领导岗位上,集团出版部来请示是否参加上海书展,我一定是皱起了眉头的。以为又是那种展示和订货为主的书展,这样的书展费力耗钱,又差不多是出版界在自娱自乐,参不参加是无可无不可的事情。更让人担心的是,倘若主办者只是为了讨领导欢心而去折腾一个书展,那可真叫人哭笑不得了。犹豫之后,碍于各种关系,更碍于上海书展主办方上海市新闻出版局相关领导来京盛情邀请,集团还是组织一些出版单位参加了。参展的人员回来说,上海书展主要是零售,搞得热闹,组织了不少读者服务活动、文化活动,销售效果不错,只可惜我们带去的品种少了,满足不了读者需求。
 
于是我开始关注上海书展,并要求中国出版集团下属出版单位加大参展力度。我喜欢为读者的书展。书展上能卖多少书是其次的,重要的是这样的书展有实际意义,她能够让整个城市集中几天时间面对出版和阅读,能够让出版社的好书与读者真正面对面,能够让这个城市的读者感受到,在他们的日常生活里,还有读书这样崇高而美好的事情,这些都是让我们这些做书的人高兴的事情。
 
上海书展的主办方为了把书展办得更大更好,可谓殚精竭虑,不遗余力。书展的主题“热爱读书,热爱生活”,亲切而具有感召力;招展和展位安排真正体现了海纳百川的上海精神。一是坚持按照全国展会的格局来安排展位,体现了全国性;二是着力邀约参展出版单位把新书带到书展上举办首发式,使得展会更具有信息量和辐射力;三是每一届书展都邀约一个省份作为展会主宾,给予特殊的安排,与兄弟省份出版业形成更好的双边关系;四是文化活动比较具有国际化,像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大牌作家勒克莱齐奥等也都能到展会上来,许多参展读者那么轻易就能听到国际大师的精彩课程,不啻是一场免费的文化大餐。
 
为此,上海书展在提升格局方面形成了3个关键词“全国”“首发”“大家”。主办方希望书展能立足上海,服务全国书业、汇聚精品力作、引领全民阅读,来展现阅读之美、文明之美、城市之美和盛会之美。他们希望形成“上海首发,全国畅销”的首发机制,吸引全国乃至世界优秀新作到上海书展首发亮相;希望不断创新“名人大家,百姓大家”的大家互动方式,使得书展弥漫更多温馨的书香。
 
于是,我开始喜欢上海书展。上海市新闻出版局相关领导尽心尽力到北京来招展,通常是在元旦过后的北京图书订货会上当面发出邀约,春节过后又专程前来登门造访,让在京出版社深感盛情满满和认真精神。中国出版集团开始把参加上海书展作为集团年度重点活动来做出安排。2009年、2011年,我两次率中国出版集团参展。初到书展,看到书展坐落在市中心的颇具经典气派的上海展览中心,看到读者如云,很是开心。因为书卖得好,主办方又安排上海新华书店的人来现场负责收款结算,显示出主办方的精细化管理能力;因为上海读者十分给力,既有文化热情,又有文化修养,现场再拥挤也不混乱;又因为主办方对于参展单位首发活动、文化活动总是给予方便,所以集团所属出版单位也都比较乐意参加上海书展,而且也都认真地做好参展准备,愿意把一些重要的新书带到书展上首发和宣传。记得在2009年上海书展上,中国出版集团就举行了国家重点文化工程、大型现代综合性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的首发宣传。中国出版集团的《中国文库·新中国60周年特辑》(100种)、商务印书馆的《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典藏版)》(400种)等大部头图书,都在书展上亮相,《世界历史文库》(80种)也在书展期间首次向上海读者发布书讯及核心书目。记得还有《解放战争》(上)、《陈毅诗词精选》书法暨线装书、《颜真卿全集》《我是麦莉》《新闻简报中国》《说绍兴话的玉卿嫂》等60余种新鲜出炉的图书都在上海书展完成处女秀。
 
2011年上海书展,我应邀参加“书香中国”阅读论坛。论坛主题设计得很有针对性,更多是为读者而设计的,即“阅读的未来与价值选择”。在人文精神的关照下和新技术发展的背景下,阅读的意义何在?阅读的未来会怎样?出版业该如何持续、深入倡导和推动阅读?面对诸多现实问题,专家、学者、作家、出版人展开了一场精彩的“脑力激荡”。记得出席人士有易中天、王小鹰、周国平、陈昕、吴尚之、文宏武等和我。看看特邀名单就能感觉到,这些人谈阅读,必定会文采各异。记得易中天说的是有用的阅读和无用的阅读,王小鹰说的是阅读要有情有趣,周国平说的是有限的时间要读精品,陈昕说的是要提升阅读的价值,吴尚之说的是数字阅读与全民阅读的关系,文宏武说的是香港书展的经验和上海书展的展望,我谈的则是阅读与出版的悖论。一场论坛下来,现场观众的情绪一直都很饱满。比较某些书展论坛,尽是出版体制改革和产业发展的高头讲章,直让那些误入会场的读者不得要领,进退维谷,我们得承认,上海书展这样的论坛还真是一心为读者而办的。
 
受主办方邀请,我还作为2009年上海书展开幕式4位致辞嘉宾之一登台致辞,也是至今难忘。嘉宾致辞别出心裁,4人同时登台,一人说两三句话即可。这样的安排也可以显露出海派的聪慧、浪漫和精致。与我一起致辞的嘉宾是中科院院士、著名天文学家叶叔华,著名文艺理论家徐中玉,国际展览局名誉主席吴建民,我则忝列末位。开幕式主持人请我们围绕上海书展主题致开幕贺词。3位大家说得都很深刻。至今还记得叶叔华院士说的大意,即文化是社会发展的集中体现,书展是展现文化魅力的重要平台,书展能把万千好书集中在一起,让聪明的读者去体验、去感受,书本是人们的良师益友。徐中玉老教授说的大意是读书让人学会实事求是,读书让人学会独立思考,这样的人才是有价值的。吴建民先生说的大意是读书能使你更聪明、更充实,让你的生活更美好。我则对书展发表感言:有多么好的城市就会有多么好的书展,有多么大的市场就会有多么大的出版,有多么好的出版就会有多么好的读者。
 
这番话是当时我对上海书展的一点认识和感想。现在,书展自然是越办越好了,但我还是愿意用几年前的这些话来赞美她。因为话虽简单,但发自我的内心。(作者系韬奋基金会理事长、中国出版集团原总裁)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