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新闻动态 > 媒体关注 > 书展热点 >
新闻

上海书展“练内功”:变售书为论道

2013-08-20 10:28|来源:中国青年报|刘岚|

  


盛况空前的上海书展 新华社发
 


作家贾平凹
 


意大利作家保罗·乔尔达诺
 


莫言题写的思南文学之家


        “2013上海书展”经历了8月14日~20日的7天盛况之后刚刚落幕。据悉,此次参展的有世纪出版集团、译林出版社、作家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等500多家出版社,图书品种超过15万种,新书就有两万种左右。书展期间,新书发布会有200多场,各类文化活动超过600场,出席书展活动的中外嘉宾及作者超过900人。一名曾采访过国内外大小书展十余年的记者称,“这是在国内跑得最有自豪感的书展”,“内地终于有了像样的书展!”
 

笔者注意到,此届书展最受读者追捧的新书有:时政社科类的《朱镕基上海讲话实录》、《易中天中华史之青春志》,文学类的苏童《黄雀记》、韩少功《日夜书》、《黄永玉全集》,少儿类的《十万个为什么》(第六版)等。
 

此外,生于1982年的意大利作家保罗·乔尔达诺的新书《人体》颇受瞩目。他是一位粒子物理学博士,于2008年跨界写作处女作《质数的孤独》,在欧美的销量达500万册,曾问鼎意大利最高文学奖“斯特雷加文学奖”。《人体》是他的第二本小说,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引进。讲述了他前往阿富汗战争第一线所经历的震撼和蜕变。它表面上写的是“战争”,实际更多触及人与人之间看不见的硝烟。


        实现五个“不”


        2004年,以往区域性的沪版图书订货会正式升级为“上海书展”。直至今年,恰逢其十周岁生日。据主办方介绍,此次书展相当“低调”,即实现了“五个不”:开幕当天不举行开幕仪式、不设领导致辞环节、不搞10周年庆典活动和招待晚宴、不公布入场人次、不统计销售码洋。上海书展组委会办公室主任阚宁辉说:“这样做是要把书展舞台还给读者和书。”
 

此次参展嘉宾除了苏童、贾平凹、阿城、陈丹青、张炜、韩少功等国内知名作家之外,更有德语文学作家彼得·汉德克、英国作家杰夫·戴尔、美国诗人伊利亚·卡明斯基和北美科幻文学作家罗伯特·索耶等国外知名作家。更重要的是,这些作家来书展,不为卖书,不为出镜率,而是在主办方安排的十余个文化论坛上——如“上海国际文学周”、“学术出版上海论坛”、“书香中国·阅读论坛”、“上海国际童书嘉年华”、“书香上海悦读季区县系列活动”等——坐下来,和读者、业内人士热烈地讨论,用心地聊天。
 

“上海书展不能做成简单的‘总装车间’,而要成为引领人文价值传播的‘风向标’。”阚宁辉说,近几届的上海书展,尤其是本届书展,和以往不大一样。“以往的书展更多地以签售为主,当此次更多的是文化论坛——旨在提升全民文化水准,推行社会阅读风尚,丰富人们内在素养。是练内功。”


        聊读书,谈生活,求新知


        在该书展分会场、由思南文学之家、上海图书馆举办的文化论坛,级别更高、“营养成分”更丰富。它们不嘈杂,不拥挤,不骚乱,不浮躁。在一次“旅行文学论坛”中,迟来的读者席地而坐,讲台上的上海作家陈丹燕和被称为英国国宝级作家的杰夫·戴尔探讨旅行文学的特点。在这些亲切、自然、松弛的讨论中,陈丹燕说在旅行中她会更深切地了解自己的故乡上海;苏童告诉人们“作家和现实的距离最好是3公尺”;孟京辉和毛尖组团“骂观众”;资深编辑人傅月庵说他是“一直梦想开书店和咖啡馆的‘文青’”。

        其中,热点话题比比皆是,如,易中天会告诉人们中华文明是三千七百年而不是五千年;陈丹青则聊聊散文家木心的写作困难;西方著名乐评人诺曼·莱布雷希特说“中国将是古典乐界的希望”;张炜则告诫青年作家:耍小聪明的人不会成为伟大作家……各种文化论坛传递出文化气息,其中蕴藏的内涵是平常浮躁之地所得不到的。
 

思南文学之家坐落在拥有51栋历史悠久的花园洋房的思南公馆里,于8月12日正式揭幕,莫言为其题字。旁边就是当年杨绛和钱钟书在上海生活的“辣斐德路”。其道路两旁,长满民国时栽下的梧桐树。许多读者在论坛结束后,漫步于梧桐树下,体味阅读,思考生活。


        学术出版“走出去”是焦点话题


        笔者了解到,主办方着眼于“自觉探讨文化未来”的使命。在该书展开幕前一天,在聚集了清华、北大、复旦等40多家高校出版社的专家及学者的“中国学术出版‘走出去’高端论坛”上,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邬书林点出中国学术出版尴尬现状:“中国最重要的学术成果中有95%以上不在国内发表,国家每年花钱把学术成果买回来用于支撑科研教育……”
 

以往的上海书展曾专为学术出版机构,如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三联书店等设立了“百年文脉馆”。在那里,上架的全是学术书籍。此次书展又新增文史中国馆、中国科技出版馆等。
 

学术论坛在此次书展中亦占一席之地。如,陈佳洱、欧阳自远、周忠和等院士、科学家、科普作家出席了以“科学时空与阅读世界”为主题的“书香中国·阅读论坛”;来自海峡两岸的60多位文史研究领域专家学者出席以“新时期古籍整理的方向”为主题的“学术出版上海论坛”。


        以文学的名义失眠


        此次书展中的很多特色给笔者留下深刻印象。如,如果读者失眠或想找名家彻夜聊文学,那么请到思南文学之家,有一群来自世界各地的知名作家陪你“以文学的名义失眠”——这场名叫“全球文学十二时区”的活动是今年书展的新设单元。它的特点在于:活动开始于每晚,次日上午9点结束。主办方请来了诗人萧开愚、美国诗人伊利亚·卡明斯基、爱尔兰作家科伦·麦凯恩,在现场与大众读者朗诵诗歌,分享创作感受。现场读者还可通过视频,和身在英国的作家邓索恩等隔空交流。


        大书展,小书店


        此次书展的另一个特色是:国内10多家特色小书店“搬”进了大书展——新设“品牌实体书店馆”。去年,上海书展已吸引了久久读书人、钟书书店、大众书局等书店参展,今年又新增了季风书园、鹿鸣书店、杭州晓风书屋、小朱书店、渡口书店、蒲蒲兰绘本馆等。在书展设计装饰上,特色书店颇有特色——杭州晓风书店内的油纸伞、大众书局前的灰色石库门、钟书书店内的大幅书店原景图,让爱逛书店的读者感觉亲切。打头阵的北京字里行间书店,原木圆形拱门、绿色墙壁底色,尽现清新色彩、文化气息。而配套的酒吧与休息区,可让逛累了书展的读者要一杯咖啡休闲片刻。难怪许多参加上海书展的读者评价:在纸质出版没落的当今,书展似乎给人们一些柔性安慰、深度启迪。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