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新闻动态 > 出版社(参展单位)推荐与交流 >
新闻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十大好书抢先看

2018-08-06 15:34|来源:上海书展|

  01  

 
 

《来自中国的礼物:大熊猫与人类相遇的一百年》

[英]亨利·尼科尔斯 著

黄建强 译

 

相貌憨厚、动作温吞、带着浓浓黑眼圈的大猫熊,绝对是地球上最惹人怜爱的动物之一。但是提起它的过去,我们所知道的却出奇地少。熊猫自古生长在中国的四川和陕西,可是历史文献里却几乎没有关于它的记载。是害羞的猫熊总是躲着人类远远的,还是古代中国人无法相信世上竟有如此神奇的动物?另外,熊猫或者说猫熊,到底是熊还是猫?为什么又有人说它其实是浣熊,而明明是肉食动物,为什么又只爱吃竹子?它真的是性冷淡,需要人类播放春宫片看吗?人类为猫熊所做的最重要的保育是什么?人见人爱的熊猫又如何为其“老东家”打开新世纪的外交大门?《来自中国的礼物》以外国记者的眼光透视了大熊猫在西方世界的传奇经历,为我们讲述了一段关于大熊猫的神奇故
 

 

  02  

 

 

 

 

《日俄战争:起源和开战》

[日]和田春树 著

 易爱华、张剑 译

 

日俄战争,是东北亚乃至世界近现代史上非常关键的历史事件,也是其后日、俄、韩、中各自历史发展或明或显的转折点。以往日本的主流说法认为,这是为了抵抗俄国对远东地区的入侵而不得不为的一场战役;日本代表亚洲黄种人打败了入侵的白人帝国,是一场正义的、主导未来的战争,等等。

本书是首次在全面调查日本、俄罗斯、韩国资料的基础之上所做的研究。从起源和开战两个维度全新论述了日俄战争为何发生,又是如何开始。作者将阐明:战争因日本想统治朝鲜的欲望所引发,并通过入侵朝鲜而肇始。日俄战争始于朝鲜战争,最终发展为日本与俄罗斯之间在中国东北进行的战争。这一观点有力地反驳了日本人一个世纪以来对这场战争的错误认识,诚如作者所言:“当日本获得战争胜利,吞并朝鲜后,亚洲人民才发现,日本是另外一个帝国主义国家。”

作者和田春树先生是日本著名的俄罗斯、苏联和朝鲜问题专家,曾有《朝鲜战争全史》等多部重要著作问世。本书出版后影响很大,2013年获东北亚出版人奖——坡州图书奖。

 

  03  

 
 

《风雨几星霜:战后中日关系亲历记》

刘德有 著

 

作者曾多次担任中国国家领导人和日本领导人及各种代表团会谈时的翻译,并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作为记者常驻日本15年,撰写过大量有价值的报道。本书循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历史脉络,以亲身经历为基础,通过大量生动的历史细节,呈现了中日关系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阶段和历史时刻,回顾了两国领导人和民间各界为发展两国友好关系而进行的不懈努力以及曾经达到的历史高度,带读者了解那段似乎熟悉又不为人深知的历史。

 

  04  

 
 

《中国文化精神的特质》

郭齐勇 著

 

本书集中探讨了中国文化精神的特质、儒释道三家的人生智慧、中国传统文化的管理智慧、中国哲学的特点、何谓国学等问题,对于文化自觉、文明比较与文明对话有着积极意义。

在广泛参考前贤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作者归纳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特质是:和而不同,厚德载物;刚健自强,生生不息;仁义至上,人格独立;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整体把握,辩证思维;经世务实,戒奢以俭。在中西哲学的比较研究中,作者将中国哲学的精神与特点概括为七个方面:存有连续与生机自然,整体和谐与天人合一,自强不息与创造革 新,德性修养与内在超越,秩序建构与正义诉求,具体理性与象数思维,知行合一与简易精神。这些归纳,揭示出中国梦的文化底蕴,它们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文化基础。

 

  05  

 
 

《鼏宅禹迹:夏代信史的考古学重建》

孙庆伟 著

 

中国考古学因古史重建而生,但随着学科的发展,在强调学科独立性的同时,却与历史学渐行渐远。脱离古史重建的“初心”,也令学术界对考古学的旨趣与方法缺少“了解之同情”。

夏文化探索是中国考古学的“哥德巴赫猜想”,是考古学能否重建古史的试金石。面对学界的纷争与迷茫,本书强调在历史语境下开展考古学研究,以清晰的概念界定、可靠的统计数据和缜密的逻辑分析,将考古材料提升为史料,旗帜鲜明地论证了夏代的信史地位,从而为考古学重建古史确立了一个典型个案

 

  06  

 
 

《森林帝国》

阎崇年 著

 

《森林帝国》是一部原创性史学著作,开创性地提出了“森林文化”“森林帝国”“中华五种形态”以及“文化统合”的概念。文化史的角度,重新审视和解读我国东北地区的历史演进和族群发展。从森林文化出发,讲述满族的崛起和清代的建立与巩固。书中论述中华文明具有农耕文化、草原文化、森林文化、高原文化、海洋文化等五种文化形态,其中,森林文化孕育肃慎、挹娄、勿吉、靺鞨、女真直到满洲,文脉之承续,三千年不绝。以森林文化为纽带,统合农耕、草原、高原、海洋多元文化,形成多元一统的中华文明帝国,屹立于世界东方。

 

  07  

 
 

《汉字与中华文化十讲》

王宁 著

 

汉字看似平凡,却有着漫长的不平凡经历。它书写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负载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它具有超越方言分歧的能量,长期承担着数亿人用书面语交流思想的任务,极大地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它生发了篆刻、书法等独特的东方艺术。在当代,它又以多种创新性方式进入了计算机,从而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力,解决了现代化信息处理的问题,迎接了高科技的挑战,使汉语信息和东方文明顺利地传播到全世界。汉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人民共同的财富。因此,本书的内容,应当是国内外读者都会感兴趣的话题。

 

  08  

 
 

《犍陀罗文明史》

孙英刚、何平 著

 

犍陀罗佛教艺术有很高的著名度,国外有关的论著可谓汗牛充栋。而在国内,对犍陀罗佛教艺术做深入研究和全面介绍才刚刚起步。之前国内学界一直将犍陀罗视为域外,但实际上,犍陀罗文明和中国文明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犍陀罗文明的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国自身文明的特点和发展轨迹。 本书是第一本有关犍陀罗历史、艺术的综合性中文图书,通过文字和图像的结合,勾勒出这个曾经在中外贸易、文化交流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文明的轮廓和发展脉络

此书的主要内容包括:

 希腊巴克特里亚时代的历史及与中国的关系。作为文明的十字路口,巴克特里亚(大夏)和犍陀罗见证了印度文明、伊朗文明,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希腊文明在中亚和西北印度的发展和融合。其中米南德一世既在西方古典文献,也在汉文文献中留下了自己的记载,对理解中国文明的开放性有重要价值;

 贵霜帝国的历史和艺术。这个曾经在中国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文明体,对西方文化艺术传入中国起到了中介作用。利用文献、考古证据梳理贵霜从丘就却到最后消亡的历史,对我们理解丝绸之路具有重要价值。尤其是迦腻色迦,在中国中古史上留下了很多记忆,有助于我们理解很多方面的事情;

 犍陀罗艺术及其历史背景。探讨犍陀罗文明的重要核心问题,梳理犍陀罗文明中的各种元素,讨论犍陀罗艺术对中国的影响。

 

  09  

 
 

《茅海建戊戌变法研究》

茅海建 著

 

戊戌变法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近代史上影响深远的改革运动。茅海建教授积二十年之功,在第一手资料的搜集和解读上,上下求索、四海搜罗,苦心孤诣地查找、求证,运用丰赡而可靠的史料来鉴识伪说、辨明历史真实,先后出版《戊戌变法史事考初集》《戊戌变法史事考二集》《从甲午到戊戌:康有为〈我史〉鉴注》《戊戌变法的另面:“张之洞档案”阅读笔记》四部书。

戊戌变法120年之际,将这四部书汇刊为“茅海建戊戌变法研究”(三联书店 2018-6),既是对半个多世纪以来研究先进以往贡献的深度整合与推进,更集中展现新时期史学界戊戌变法研究的最新成果。

 

  10  

 
 

《图说敦煌二五四窟》

陈海涛、陈琦 著

 

敦煌莫高窟是中国古代艺术的宝库,完整保存了自北凉到元代绵延一千余年的佛教石窟艺术,至今仍有492座洞窟存留壁画及彩塑。本书旨在以一座曾令张大千、常书鸿、董希文等艺术家为之动容、潜心临摹的北魏经典洞窟为例,引领普通观众去了解敦煌石窟的历史文化与艺术成就
    《图说敦煌二五四窟》的两位作者陈海涛和陈琦,分别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和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到敦煌研究院工作已有十余年。在以历史叙述的方式铺陈了254窟开凿的时代背景之后,他们从细读254窟南北两壁的三铺美术史上的经典壁画入手,有序地循着窟内空间展开,结合建筑形制与壁画、彩塑内容,对石窟的营建和构思做了整体解读。借助美术工作者的视角和新颖的数字动画阐释影片,读者得以更深入地去欣赏和观看,发掘一座石窟的精神内涵,体验敦煌艺术的永恒魅力

 
  • 分享到: